2022.03.31| 媒體報導
2022/03/31【名人賽回顧 林文伯:從棋士到種棋推手】
1974年,中國圍棋會,與台灣新生報合辦名人賽 (現稱舊名人賽),無疑是台灣圍棋發展的分水嶺。在此之前的50、60年代,屬「十大名手」的天下。尤其,吳滌生連續兩次拿下「全國冠軍賽」,穩坐台灣棋界第一人。
不過,進入70年代,長江後浪推前浪、老將雖猛,畢竟凋零,不得不讓位後進蔡登閣晉升棋壇霸主。
蔡登閣生於1937年,14歲逢中央日報舉辦台灣史上第一場全國圍棋賽,便與9歲的林海峰有過一場表演賽。當時,蔡登閣執黑勝出。兩人都是棋界備受看好的圍棋新星。
爾後,兩人雖然命運大不同,林海峰11歲即旅日學棋,23歲便奪得名人頭銜,蔡登閣則人留台灣,但不掩其芒,在當時可說是繼黃水生之後,第二位台灣本土棋王。
相較之下,在棋壇仍屬面生的林文伯實在是名不見經傳。
但遠遠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,第一屆名人賽採循環圈制,林文伯雖是初生之犢,卻一鳴驚人,以八連勝的佳績,於最後對上七勝一負的蔡登閣,勝負將決定誰能登基第一屆台灣圍棋名人。
單以資歷來說,理所當然看好蔡登閣勝出,但林文伯硬是拿下那一盤棋,九比七勝出,贏得名人賽冠軍,後來他又在全國冠軍賽中挑戰蔡登閣,於七番勝負最終局,以四比三的成績,擠下蔡登閣,一下子問鼎島內拔尖。
「從此改變了一個想法,不一定蔡老師就會贏!」林文伯多年後回憶那兩盤棋,是他下棋最得意的時刻。
然而,林文伯後來並沒有走上職業棋士的道路,一方面當時台灣的職業制度仍在發展階段,還看不到具體前景,另一方面,林文伯坦言,輸過一盤棋,令他灰心喪志。
近半個世紀前的往事,林文伯已不記得是哪一屆名人賽,但始終記得他對上周咸亨老師,原來勝定的棋,林文伯全盤領先,卻在官子階段被周老師追回,最後又犯失誤,被提走一子,勝負翻轉。至今,林文伯都耿耿於懷。
被問及為什麼會放棄棋士之路,林文伯說,「主要是輸棋,與周咸亨(對弈)那盤棋,等於是給了我人生一個轉變。」
當然,還有老棋友沈君山在一旁慫恿說,「今天台灣沒有職業棋士的環境,你今年贏了10萬元(名人賽獎金),明年有把握再贏10萬元嗎?」沈君山的一席話,肯定也對林文伯造成影響。
後來,林文伯就用名人賽加全國冠軍賽的獎金,合計18萬元,用於創業;他從推銷員開始做起,一個人白手起家,於1984年成立矽品公司。雖然聽起來光鮮亮麗,但當年不過是一家台中豐原鄉下的小工廠,誰也沒想到數十年後,它會茁壯成資本額百億元的企業。
林文伯笑說,這是他從棋理中學到的本事:他深信,做事業不是打高爾夫球,不追求一竿進洞,而是一手又一手的成功,積少成多,累積成棋盤上的勝利。
林文伯的棋風厚實,要求穩健的走入勝局;人如落子,林文伯在事業上也要求腳踏實地,比起一飛沖天,更希望是每件事都盡可能做到完美、零失誤,不冒不必要的風險。
從一名頂尖棋士到百億元企業董事長,曾經輸掉的棋局,好像是上天的安排,頗有塞翁失馬、焉知非福的感慨。但是不是因禍得福?林文伯倒也不這麼認為,「人生的結果是很難說的,每一個階段努力去做就對了,很難說什麼是對、什麼是錯。」而當年毅然離開棋界,倒也成全林文伯事業有成後,得有餘力支持台灣圍棋發展,並成立海峰棋院,至今已投入數億元,為職業圍棋貢獻一份心力。
「現在能夠看著大家這樣下棋,我很高興,」
林文伯說。儘管隨著圍棋人口逐年流失,支持圍棋發展面臨許多困難,但林文伯引用「在水泥地上種花」的比喻,認為或許那樣長出來的花,開得才最美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