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峰棋院 logo

最新消息

2024.10.29| 媒體報導

2024/10/29【棋編碎碎念:離別與再見】


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出身浙江海寧,據說從小就是一名棋癡。生逢亂世,他在中學期間隨學校師生流亡,跋山涉水,欲遠離戰火,最終隨大批學生落腳碧湖。

碧湖名中有湖,其實無湖,乃溪水交會之處。金庸與來自各地的流亡學生同溪水般聚集於此,加入臨時聯合中學,因陋就簡、克難讀書。

其時,海寧家鄉已經淪陷,母親於逃亡中得病去世,金庸悲痛交加。正值國難當頭,他身無分文,全靠國家救濟,一邊讀書,一邊刻苦度日,但他始終未對圍棋忘情。

在碧湖讀書,金庸因寫文諷刺訓育主任,被迫轉學衢州中學,再度踏上飄泊旅程,除了簡單的行李,和書籍,更不忘他的兩盒圍棋,可見對棋用情之深。

這份對圍棋的專情貫穿金庸一生,也少不了出現在他聞名中外的武俠小說當中。金庸畢生崇拜大國手吳清源,擁有全套「吳清源打棋全集」,生活中也結交不少棋友。

沈君山、余英時、楊振寧等名人皆與金庸有手談之交,其中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梁羽生也與金庸手談多年,到老碰面都愛下棋。

2009年初,兩人皆逾古稀之年,旅居澳洲的梁羽生與金庸通電還說,「⋯⋯你到雪梨來我家吃飯,吃飯後我們下兩盤棋。」沒想到梁羽生不久後便過世,兩盤棋終無緣下成。

圍棋常被說與「易經」有關,正所謂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世間萬物相生相剋,皆源自於黑與白。人與人的緣分也是一體兩面,既能相遇,也能離別,離別也許能生出新的相遇,但人對別離總有不捨。

被譽為「圍棋皇帝」的曹薰鉉自小赴日學棋,拜入瀨越憲作門下,1972年服兵役返國,原本計畫再度赴日,最後卻留在韓國。曹在日本學習期間,與一代棋聖藤澤秀行結為忘年之交,卻從此隔海相望。

藤澤秀行在自傳中如是說,「他(曹薰鉉)因為服兵役,正在快要大展鴻圖的時候,回韓國去了。那時,我對他說,『聽著,玩也好、睡覺也好,決不能忘了圍棋。如果不好好學棋,我狠狠揍你小子』⋯⋯

兵役一結束,曹便展露頭角,一個人奪取了韓國棋壇的所有頭銜。聽到這一消息,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,非要見他一面。」

趙治勳曾回憶道,秀行老師非常喜歡曹薰鉉先生,「我想老師是非常欣賞曹先生的天分和人品,所以只要是喝醉時,就是在說曹先生的事。甚至還常常說『趕快給我回到日本來』的話。」

「而且往往酒過三巡,老師就會把我誤認成曹先生。我雖然一直說:『我是治勳』,但他就是不信。到最後我實在拿他沒辦法,只好回答說,『是,我是薰鉉』。而且老師喝到掛時,一定會嚷著『好想見見薰鉉』。老實說,這挺讓人忌妒的。」

1977年,藤澤秀行,與曹薰鉉分別5年以後,再度重逢,一見面就下棋。我想,那是棋士表達思念的方式。

圍棋中不只有冒險、奮鬥的故事,也充斥著分離,正如爛柯傳說,王質上山偶遇仙人下棋,下山之後,世間已過百年,人事全非,他所知、所愛之人俱已離世。

後人皆好奇王質目睹如何神妙的棋局,卻不關心他的惆悵。他從沒有機會好好與家人道別、說再見。

1965年,年僅23歲的林海峰破天荒贏得日本名人頭銜,有記者訪問到林海峰的姑媽林熹,她對記者說,「海峰這孩子也怪可憐,民國35年(1946年)母親就去世了,他在民國41年(1952年)到日本去時,因為他年紀還小(不到11歲),還不大懂得失去母愛的滋味,仍然高高興興的離開台北到東京。」

「更可憐的是,當海峰要上飛機時,他還不曉得他爸爸的身體已不行了。我當時,就有一種感覺,認為海峰此去,很可能見不到他爸爸了。」林海峰的父親林國珪於1955年,心臟病復發逝世,林海峰當時仍在日本。

聚散總有時。圍棋能聚人,也能離人,或許不該怪棋,而是命運如此。

不過既然有離別就有重逢,正因佐為的消逝,才有進藤光的追尋;正如當年林文伯榮登台灣名人,卻告別棋壇,多年後以資助圍棋的身份回歸,獨自一人跑到東京找林海峰,合議成立海峰棋院。

如果沒有當年的離開,豈有後來的相遇?人生,峰迴路轉,或許,心有念想就有可能再見。

合作廠商


圍棋友站